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与“治疗”

■徐学红

     "建设学校文化"是一个被当前教育界同行喊得震耳欲聋的词语,是一个被教育论坛高频交流的话题,是一个基层学校为之努力的目标,我们时刻感受着它的火爆。为什么会如此火爆?细想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学校之间的竞争,已从规模数量发展到文化质量的较量,或者说,已从表面的物质设施、教师与学生人数等方面的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学校文化理念的竞争。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学校兴衰荣枯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当前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关注,并非空穴来风,它反映出基层学校的办学者和社会各界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期待。
  但是,一些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也有一些"误区",不免让人感到担忧。
  现象一:把学校品牌的创建与学校文化的创建割裂开来
  有些校长没有正确地理解学校文化与学校品牌的关系,他们认为创建学校文化和创建学校品牌是两回事。什么是品牌?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我看来,不管你怎样界定,都不能割裂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品牌是需要文化来支撑的,文化是品牌创建的基础和灵魂。
  现象二:学校缺乏精神的独立性,往往人云亦云
  相当一部分学校,好像总是在"追星",所做的工作总是那样时尚。"××教育"兴起,学校马上去追逐"××教育";"××做法"出世,学校马上去克隆、效仿。学校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每学期应该完成哪些目标,人云亦云,缺少了精神的独立性,好像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犹如断线的风筝随风飘动。一所现代学校,它最宝贵的品格就是精神上的个性追求,这是形成学校特色的关键。
  现象三:学校的办学理念没有转化为行动
  办学理念集中体现着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围绕着这个理念来进行。可是,一些学校的办学理念只是一种饰物和一个对外宣传的招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理念是一张皮,教师的行为又是一张皮。比如,一些学校的工作缺乏由理念主导的计划性,教育教学的活动随意性太强,在做各种事情的时候,把办学理念抛置在脑后。如此下去,即使学校开展的活动再多、再新、再奇,也很难有利于学校的文化建设。
  现象四:学校的工作缺乏连续性
  办学理念、教育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努力。而审视学校的工作计划,我们不难发现,一部分学校的计划明显地缺少连续性,一味地标新立异,一味地翻新,缺乏历史的传承性,这样一来,学校必然失去由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文化特色。
  对于上述弊病,应该如何去"防范"与"治疗"呢?我们认为至少可以做以下方面的努力:
  一、校长应该有清晰的学校文化观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校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微软公司由于其创始人比尔•盖茨本人进取心很强,富有竞争与冒险精神,勇于进取创新,敢于冒险就成为微软公司企业文化的鲜明特点;而IBM公司的情况则相反,其创始人托马斯•沃森几乎为每一件事都制定了严格的规则,IBM公司的企业文化特征就显得稳健和保守;再如,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提出了"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思想,这也形成了北大的文化特点。由此看来,校长的文化观是非常重要的,学校需要有思想的校长带领大家去建设学校的独特文化。
  我们学校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十分重视加强教师的民族文化意识。每年教师节,我们开展教师宣誓活动,誓词中说:"我是一名中国教师,我要为民族的复兴而努力,明天的中国决定于今日的教育;我是一名市南区教师,我要为市南的教育而努力,明日的市南决定于今日的付出;我是一名新世纪的教师,我要为新世纪的教育而奉献,明日学生的幸福决定于我们今日的工作;我是教师,传承几千年的文化是我的责任。"为提高教师的民族文化意识,我们请青岛大学的老师给我们讲古诗词文化,让教师们走近辛弃疾、李清照、岳飞、花木兰;我们请青岛民乐团的老师来校演出讲课,让教师们欣赏《赛马》、《二泉映月》等民族经典音乐;我们请专家为教师讲解《论语》,使教师们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以及对当代政治、经济、教育的影响;我们请京剧团的老师讲脸谱和戏曲知识,让教师了解"国粹"的美学特征……
  我们在学生中以"走进民族文化"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探究活动。如"探究风筝"、"探究文房四宝"、"筷子的由来"、"剪纸艺术"、"木偶戏"、"纸的由来"、"民族服饰"、"江南小吃"、"鲁菜"、"粤菜"、"春联的由来"等,学生在学习、探究、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民族文化殿堂,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熏陶。
  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我们敢于识人、用人,起用了一大批有个性的员工。这些人可能有缺点,但校长却认为,如果学校所使用的都是没有个性的人,那么学校也必然是一所平庸的学校。学校在用人时,不追求人的完美无缺、全面均衡。
  二、用主流价值观引导师生、职工的成长
  学校要创出品牌,办出特色,不是靠表面轰轰烈烈的一系列活动,而是靠文化的引领。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主流价值观,它是开启学校文化之门的关键。学校崇尚什么,杜绝什么,决定着学校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向和处事方式,可以使一个学校永葆青春的活力。我们学校倡导这样的价值信条:"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教育","学校是师生、家长共同成长的园地,要用爱的力量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温馨的校园,挖掘师生的潜能,张扬他们的个性,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发光!"这些主流价值观不是一座静静的山脉,而是一条流淌的河流,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
  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世界比较著名的大公司,例如:摩托罗拉、IBM、通用电器、可口可乐等,他们都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他们通过不断的培训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文化传递给员工,并使文化观融入到员工的心灵中去,以此推动企业的进步与发展。学校也是如此。一所学校要让主流价值观真正根植于教师的心里,并体现在行为方式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加强培训。
  四、不断践行主流价值观,让它成为师生员工的"内隐概念"
  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价值观的实践与传承,校长必须带领团队践行学校的核心价值,培养教职员工的共同行为或思考模式。20世纪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了缄默知识理论,他的名言是:"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能告诉的",这揭示了人类知识不仅有可用言语表达的显性知识,还有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缄默知识。它影响着、支配着个体的行为。例如,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实际上许多教师和家长还是喜欢听话的孩子,然而,多听话就意味着少思考,缺乏独立思考怎能拥有创新精神?实际上他们并非认同培养创新精神这个理念。如果教师先前已形成了一些缄默的价值观,没有受到触动、被澄清,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不能真正地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必然造成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教学行为的分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让教师不断践行学校的主流价值观。例如:在践行"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最具服务精神的教育"这一价值观时,我们深入课堂,记录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引导教师回顾、反思自己的服务意识。有的教师在反思时谈到:"我提前等候孩子们来上课,在服务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有的教师在评价其他教师服务意识时说:"某某教师应该说服务意识比较强,整堂课教师很有亲和力。"等等。在整个反思的过程中,这些隐性的价值观就被推到了前台,难道说服务意识就是一个微笑?服务意识仅是提前等候?良好的服务意识应该是什么?课堂上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了吗?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学习方式了吗?课堂上关注到每位学生了吗?学生们这节课有发展吗?许多缄默的价值观呈现后,在多次的碰撞中就会被澄清。在澄清的过程中,这一价值观就会成为教师的内隐概念,并变成教师教育教学的自觉行为。
  "治疗"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误区"是需要时间的,建设"学校文化"这座辉煌的大厦是漫长的。但是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尤其是校长应该看重和欣赏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创建品牌的过程,就是校长履行职责让学校真正成为学校的过程,就是引领师生走向自由、幸福之路的过程。
                                   (原载《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1日第6版 )

.
■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
■ 苏霍姆林斯基看校园文化建设
■ 论学校文化建设
■ 习近平:文化建设不能搞成“花架子”
■ 学校文化建设宜用好区域之力,避入误区...
■ 金色标点 学校文化建设的践行者
■ 校园环境建设有什么意义?
■ 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与“治疗”
■ 绵阳市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检查验收标...
■ 四川省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典范学校评价...
.

COPYRIGHT © 2010 ALL RIGHT RESEREVD 信息产业部ICP备案:蜀ICP 备08108738号 本站所有图片及文字资料均属本公司原创作品,未经本公司许可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